第(2/3)页 也就是红色老大哥“飞毛腿”导弹的仿制产品。 这种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700公里,东可以打到暹罗曼谷,西可以打到西里古里走廊,虽然精度不高,也只有常规弹头,但放在东南亚,也是除了南越手里的原版“飞毛腿”之外的“独一份”了。 单论武力,ZF军警要比民地武强悍的多。 但碍于国情和民族等因素,偏偏无法全力出手。 因为这本质还是民*族对立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军力对比。 虽说曾经有一段时间,甸缅差点儿就要成立联合ZF,实现大一统了。 但这个目标终究还是夭折了。 以上资料全都是陈轩这段时间收集来的。 实际上肯定有所偏差,估摸着甸缅ZF军的武备肯定要比网上查到的更强。 故而,对他而言,妙瓦底只是个开端。 想要征服异世界,开疆扩土并对抗魔物,仅凭小米加步枪可不行。 重型火力必须要有,哪怕是当今蓝星中稍显落后的“老爷货”。 真实的常规火器威力早在二战时期就发展到了巅峰。 最重要的是,有了一整个主权国家兜底,拥有了国家级的渠道,只要手里有钱,靠着进口都能全面武装起来。 等到陈轩思忖完,几个米国记者和佛教军还在“叽里呱啦”的交谈。 他略听了几句,除了恭维的囫囵话之外,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妙瓦底。 又过去了五六分钟后,双方才结束了交流。 小军官热情的迎着众人上了早已等候在码头边的两辆丰田阿尔法。 装备了M60重机枪的菲利斯吉普车和由丰田第四代海拉克斯皮卡车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后改装而来的“战车”在前后护送。 仅就接待四位米国记者来说,算是相当有牌面的阵容了。 陈轩作为小跟班拥有同乘一车的特权。 坐在第三排的他透过茶色贴膜的车窗眺望着外面的街景。 乔装打扮之后的妙瓦底,少了几分残酷的戾气,多了几分乡镇的平凡。 经过了约莫十几分钟的车程,众人来到了下榻的酒店。 那是妙瓦底镇区最高的几幢建筑之一,估计有二三十层楼。 外边是湛蓝色的玻璃幕墙,楼顶还高挂着一组偌大的甸缅语招牌。 看起来就和城市中CBD商务楼差不多。 楼外的路边也是干干净净的柏油马路,正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周边的路灯、霓虹招牌、金属路牌一应俱全。 为首的小军官亲自为他们拉门。 “Welcome to Myawaddy!” (欢迎来到妙瓦底!) 站在大楼门口,小军官面露得色的说道。 看得出这幢楼应该也算是佛教军比较拿得出手的招待场所了。 而且这种招待方式让四人都感到受用,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纪录片记者在米国内普遍都只是中产,而且还得经常出差,风餐露宿。 但来到了妙瓦底之后,他们终于感受到了属于“人上人”的优越感。 这种超国民待遇,恰恰是大部分米国人心中最受用的招待。 走进大楼中,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武装保安。 出入其中的都是衣着得体的年轻人。 乘坐电梯来到了十六层,这里有多个豪华套间,先导摄制组的九名成员,已经占用了其中的三个套间。 他们主要根据负责的项目分配房间。 像是詹姆斯四人负责的是对妙瓦底医院和各大园区进行采访。 所以四人自然住在一间套房内。 那四位暹罗保镖被分别安置在相邻的小房间里。 至于陈轩这个小跟班,为了确保能及时服务,只能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好在这里的套间全都是按总统套房的标准装潢的。 即便是沙发也相当的宽敞。 跟东躲西C相比,算是个不错的落脚点了。 美中不足的是,他不能玩智能手机。 为了掩饰真实身份,只能取出那部“张和涛”老人机用来应付。 这类直板按键的功能机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 倒不是说东南亚的年轻人就完全不用智能机了,而是陈轩手头上的两部手机都带有明显“夏国”化的标志,又基本都是旗舰机。 索性只能用拆掉了手机卡的老人机来应付一下。 反正他也不玩儿。 没有手机也不行,多少显得有些离谱。 掏出手机能大大降低怀疑,不然的话一个会鹰语的东南亚年轻人居然连手机都没有,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要是米国记者问起来,他就说没有手机卡。 如果对方要求办理一个当地的手机卡,老人机也可以兼容。 二三代卡的制式基本通用。 若是不问那就最好,陈某人横竖都有理由。 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 那就是他不确定这鬼地方是否靠谱。 万一佛教军在这儿安放了各种监听和监视设备,搞起小动作来还真容易暴露。 稳妥起见,陈轩还是安安心心的扮演好小跟班的角色吧。 安顿好之后,詹姆斯、欧文等四位米国记者便离开了套房,前往同层中的会议室与先导摄制组一起开会商讨摄制细节。 顺带和在内比都和仰光的同事们进行远程会议。 今天暂时没有拍摄任务,先导组已经采访了几个当地民众,拍摄了一部分关于地理和农作物的素材。 正式的拍摄工作将在翌日进行。 计划在五日内完成全部的拍摄工作。 而就在明晚,摄制组还得参加由佛教军领导人苏拉培和ZF军警代表索奇督举办的接风宴,等到离开前还有送别宴。 这回甸缅军ZF和佛教军在接待上展示出了十足的诚意。 这能让摄制组潜移默化的产生好感。 再加上他们早已在当地做好了工作,这使得拍摄起来多少会带有偏向。 等到妙瓦底摘掉了“魔窟”的帽子,甸缅军ZF再顺势放出皿煮改革的消息。 基本上就能从白头鹰手里讨要到援助了。 在四位米国记者离开套房之后,陈轩百无聊赖的靠在沙发上。 顺势发动了空间感应能力。 楼内的情况都以点线面构图的形式浮现于他的脑海中。 若不是楼板和地层等等固态物质的阻隔会大大削弱感知范围,陈轩简直堪比全方位无死角的三维测绘仪。 在他的空间感应中,这幢楼的14~18层主要是各种套房。 19层比较空旷,看起来像是浴场和KTV。 不少人出入其内。 20层~24层有大量的隔间和柜子。 楼梯和电梯口都有专人把守。 顶楼上停放着一架直升机。 至于14层以下主要是正常的办公区域。 还有三层地下空间,其中一层是车库,还有两层都被严密封锁,隔出了不少嵌着钢铅板的独立小区域。 混凝土墙面内嵌入钢板和铅板常用于各类防核设施中。 妙瓦底的不少建筑都是按照军工的标准建造的,故而这种结构很常见。 而铅板屏蔽的区域在陈轩的感知里就是一个个“黑盒”。 这让他又产生了“开箱”的想法。 时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分一秒的流逝着。 四位米国记者正式抵达妙瓦底的时间是今日下午。 因此在落脚后的没多久,外边就天黑了。 PBS的先导摄制组的视频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早有佛教军的人在会场外等候,邀请众人一同前往上一层用餐。 作为东道主,他们准备了由大厨烹制的西式大餐。 费尽心思的弄来了一些品质不错的牛排和鱼子酱。 陈轩和暹罗保镖以及摄制组临时雇佣的其它人员则坐在相邻的包间内吃简餐。 第(2/3)页